抗战时几村民被日军抓入据点修水井数日后日军上下拉得直虚脱
1944年春季,日军在左圩村(今宿迁市沐阳县左圩村)设立了一个军事据点。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显然对日军来说十分重要,因此,日军开始修筑岗楼和卡哨来强化防御。而为了建设这些军事设施,日军强迫村民们充当工人,迫使他们参与修建工事。尽管这些村民并不愿为敌人效劳,但在日军的威逼利诱下,他们只能屈服并勉强劳动。尽管如此,村民们在工作中仍然尽力进行了一些破坏,尽量利用自己的能力,制造了一些小小的抵抗。
例如,有的村民在挖掘沟渠时故意让圩沟的水变得浑浊不堪;而另一些人趁着日军不注意,悄悄地把死猫、死狗等尸体以及一些杂物丢进了日军所用的水井。没过多久,日军便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原本清澈的水井变得肮脏不堪,水源的质量极差,连最基本的饮水都成了难题。最初,日军并没注意到这些水源问题,但跟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感到水的质量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情况变得更棘手。
3月11日,几位农民在自家的田地上劳作时,突然被一队日军抓走,带到据点工作。日军的队长指着那口脏兮兮的井,让这些村民下去清理井中的杂物。吴良明等人被迫执行这项命令,然而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口井的脏乱正是他们自己精心策划的“陷阱”。面对持枪日军在井口虎视眈眈的监视,吴良明虽然内心充满抗拒,但他依然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执行这项任务。
在下到井底的那一刻,吴良明看到井中的死动物和各种垃圾,他心里明白,这些是自己同胞故意丢进井中的“恶作剧”,目的是让日军陷入困境。吴良明并不想直接与日军为敌,但在这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他也知道,自己不能让这些侵略者轻松得手。他迅速作出决定,借口井水过脏需要更多时间清理,并提议第二天带工具过来处理。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日军小队长的同意。第二天,吴良明和同伴们带着工具返回井边,继续他们的清理工作。
经过一整天的努力,井水终于恢复了清澈,日军小队长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赞赏,并象征性地支付了一些工费。此时,日军终于不再为水源问题而烦恼。但不久后,日军却面临了另一个新的困境。左圩村据点位于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因此周围的抗日游击队从据点建成之日起便对日军展开了持续不断的突袭。
刚开始,由于有了防御工事,日军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抵挡住游击队的进攻,维持了几日的稳定。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情况开始急剧恶化。游击队并没有加大攻击的力度,但据点内的日军却慢慢的出现集体腹泻的情况。最初,日军小队长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直到有一天早晨,他捂着肚子急匆匆地赶往茅房时,却发现门口排着十几个面色苍白、急需上厕所的日军,才意识到事情并非偶然。
日军开始怀疑,井水可能出了问题。于是他们集体围在井口查看,井水清澈透明,井底没有一点杂物。究竟是什么问题造成他们腹泻呢?此时,吴良明等人的“阴谋”才渐渐浮出水面。原来,吴良明等人在前一天晚上偷偷买来巴豆,将其碾成粉末,藏进了他们的烟袋包中,然后在修理井水的过程中,悄悄将这些巴豆粉撒入了井底。巴豆具有着强烈的泻药效果,日军在喝了这些被污染的水后,迅速产生了腹泻症状。
由于水源的污染和持续的游击队攻击,日军的体力渐渐被消耗殆尽。几天后,这些疲惫不堪的日军决定放弃据点,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撤离。就这样,左圩村的日军据点在没有一点较大冲突的情况下被彻底撤走。吴良明等人虽然只是一些普通的村民,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果敢行动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也为村里的抗日力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许多年后,吴良明仍然记得那段充满紧张与危险的日子。他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想法:“我当时就想着,一定不可以替鬼子干活,必须得坑他们一下。”这份勇气和智慧,成就了他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吴良明的事迹,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对于左圩村的百姓来说,这无疑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段传奇。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