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生态农业“玩”出新高度“鱼菜共生”形式锋芒毕露

发布时间:2025-07-30 18:05:17 发布作者:上海五星体育在线直播

  在农业现代化浪潮中,“鱼菜共生”形式正以其技能革新与生态循环的两层优势锋芒毕露。这种“养鱼不换水、种菜不上肥”的新式农业有何魅力?经济效益几许?南通海门区正余镇五总村路恒家庭农场的“90后”新农民刘德强,用他运营仅一年多的“鱼菜共生”项目,交出了一份亩赢利超5万元的亮眼答卷。

  走进海门区正余镇五总村路恒家庭农场,一座31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生机盎然。两排立体式三层栽培架上,生菜、西芹碧绿欲滴,空心菜舒展嫩叶,小西红柿缀满枝头;与之相邻的鱼池里,鲈鱼摆尾、黑鱼潜游、鸭嘴鱼划出涟漪,方寸之间,一幅“鱼肥水—菜清水—水养鱼”的生态画卷缓缓打开。

  刘德强是山东人,2017年来到海门出资创业,主要是做设备蔬菜栽培,近些年他的农场规划已从开始的30亩拓宽至306亩。一次外出观赏学习,“鱼菜共生”这一立异形式点亮刘德强的思路。他决断划出半亩地,投入9万元,于2024年自主规划并建成了南通首套智能化“鱼菜共生”体系。

  在这里,技能构建了精妙的循环。3个总水体量39立方米的鱼池是起点。当玉米粒投入鱼池,鱼类成长的一起,水体也富含了排泄物与残饵。这些“废弃物”在微生物王国里被悄然转化,成为蔬菜渴求的天然养料。水流载着养分进入140平方米的栽培区,生菜、西红柿们纵情吸收。奇特的是,蔬菜好像高效滤芯,净化后的水体经陶粒栽培槽再次提纯,终究明澈回流鱼池。总体系水资源循环使用率超越90%,仅需弥补蒸腾丢失,真实的完成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上肥”的高效、低碳、绿色无污染的归纳种养形式。

  创业之路并非坦道,对刘德强而言,最大的应战在于“跨界交融”。“单纯的水产饲养或许水培栽培都不算难,难的是怎么让这两个体系完美协同,共生共荣。”刘德强道出了要害。前期,他曾遭受惨痛教训:购买的2600尾鲈鱼苗,因水质问题很多逝世,终究仅存活500尾。窘境在于用药的两难——“菜用药鱼会死,鱼用药菜患病”。刘德强一头扎进材料堆中寻觅答案,终究确定元凶巨恶是水体中的有害细菌。随后他投入一万余元,引进了全新的清水体系,才总算霸占了这道技能难关。

  跨过荆棘,收成的是生态与经济的两层硕果。在循环体系中,主鱼池内有约2000尾大口黑鲈,通过6~7个月的精心饲养,凭借约80%的成活率,能收成约1500斤、每条重达0.8~1斤的成鱼。按每斤17元的塘口批发价核算,年产值约25500元,扣除本钱后,仅鲈鱼一项年赢利就达12000元左右。

  才智不只体现在主工业,更在于空间的精耕细作:两个小池混养着鸭嘴鱼、草鱼、鲫鱼,别的一个则专养黑鱼;甚至在蔬菜栽培槽的底部水体,也奇妙地放养了以菜叶残饵为食的王八、泥鳅和河虾。这些“副业”虽不占主池空间,却每年能额定奉献约5000元的赢利。

  蔬菜栽培区则是当之无愧的“高效印钞机”。生菜、空心菜等叶菜成长周期短至30天左右,一年可多茬轮作,年产量高达5000斤,带来约8000元的赢利。归纳核算,这半亩试验田的年赢利稳稳地站在2.5万元以上,折合亩赢利超越5万元,让传统种养形式望尘莫及。

  7月下旬,刘德强将参与南通市第九届村庄创业大赛,他精心打造的“鱼菜共生”项目,从温室大棚走向聚光灯下,与很多新农民共话生态农业的致富暗码。

  采访过程中,刘德强向记者共享了这一个项目的许多优势:单位水体养鱼密度高达100斤/立方米,是传统饲养的30倍;水资源循环使用率超90%,完全离别农业高耗水;环境传感器好像敏锐的“眼睛”,实时捕捉大棚内纤细改变;自动化体系则化身灵活的“管家”,精准调控通风、光照与温湿度,保证四季安稳产出。在质量上,全程零化肥、零农药,产出的鱼菜天然纯洁,直击健康消费中心,天然赢得商场喜爱与溢价。更妙的是空间的极致使用:立体栽培架向空中拓宽效益,在“鱼菜共生”基础上孕育“鱼果共生”新设想;奇妙套养王八、泥鳅等,在循环链条中深挖“瑰宝”,让单位土地的价值喷涌而出。

  首战告捷,点着了刘德强心中更庞大的蓝图:方案出资500万元,将“鱼菜共生”规划扩展至30亩,并引进“鱼果共生”理念,打造装备自动化升降设备的空中草莓、小西红柿采摘园,让游客尽享“云端采摘”的趣味。

  刘德强工业的触角还将伸得更远:建造配套加工厂与冷库,开发酵素等深加工产品;借力抖音直播等新途径,打响“德恒易”品牌;深层次地交融休闲参观与科普教育,打造集出产、加工、出售、体会于一体的三产交融集群。他的方针明晰而坚决:未来,这个立异项目将带动周边300户农户一起增收,为正余镇的村庄复兴注入连绵不断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