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舟曲救援报道的三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3-12-16 04:16:46 发布作者:上海五星体育在线直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时政记者刘乐]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时政采访部记者刘乐。今天能在这里和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事一起交流业务经验感到很荣幸!作为新闻战线上一名晚辈,希望可以得到在座各位的批评指正。下面我把这次参加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方报道情况,和我本人跟随总理赶赴灾区报道的感想和经验做一下总结汇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报道是从8号开始的。这是自汶川、玉树大地震后,中央台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员配备最整齐的一次。

  此次报道的特点之一是,记者及时就位,报道展开迅速。因为舟曲是地处西南较偏僻的县城,加上大雨造成进入县城的三条通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泥石流损毁,快速进入舟曲成了最大的考验。中央台8号凌晨派多路记者,通过种种方法和交通工具,在记者站的配合下,及时顺利进入灾区,并在第一时间发回报道,让外界了解灾区的情况、让灾区群众了解外界的关怀。

  第二个特点是:应急广播初具雏形,作用显现。此次突发事件报道最大的亮点是,中央台的应急广播在灾区救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灾区8个临时救援点,都架起了高音喇叭,定时播放中国之声的节目,让灾区群众及时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关注,同时还播出灾区群众需要的第一手信息。这方面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灾区群众的肯定和欢迎。

  第三个特点是:前后方实现无缝配合。北京后方每天关注报道的进程,并前方指挥策划选题。把后方的报道方针及时传给前方的记者,为报道的方向正确提供保障。特别是15日全国哀悼活动,全国的广播电台当天同时转播中央台中国之声的节目。前方记者14日连夜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后方编辑、主持人连夜精心编排。15日当天,二十几名前方记者分布在舟曲灾区的各个角落连线,在没有音乐、没有广告、只有一个主题的情况下,中国之声直播了24个小时。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总的来说,这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充足表现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特殊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突发事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中央、国务院总理第一时间对抢险救援作出明确指示。8日中午,即乘专机急赴舟曲灾区,并在专机上决定成立国务院舟曲抗洪救灾临时指挥部。作为时政记者,我也跟随总理和副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成为最早抵达灾区的记者之一。

  总理和副总理先后乘机抵达天水机场,然后首先乘坐直升飞机抵达了舟曲县城,由于直升机有严格的人员限制,所以很遗憾,我没有跟上第一批直升机。这时,在天水机场我用手机通过中国之声发回了第一条现场连线,介绍了目前总理和副总理的动态的内容。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跟上了副总理的直升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到达舟曲县城。这里要说的就是,广播的特点是速度快。一部手机打进直播间,马上就能连线,直播出去。如果您经常收听中国之声节目,所有实效性很强的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报道,现场连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目前我们实行的是台网互动,我们的中国广播网也会就记者连线的内容同步速记,第一时间通过文字上网,所以,中广网的网络消息也是很快的。

  8号下午5点左右,我到达了舟曲县城,步行几公里来到舟曲县政府机关大楼。总理和副总理在这里召开了第一现场会。晚上6点半,中国之声老牌节目《全国新闻联播》准时播出,在会议的过程中,我做了一条3分钟左右连线,介绍了现场会的情况和目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相关信息。连线的第一句话是“我在舟曲县城政府机关大楼,现在总理和副总理正在这里召开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第一次现场会。”其实,这就是现场连线的最基本的一点,首先要说你在那里和这里正在发生的事情。那后才是详细的细节内容和具体信息。

  8号晚上,到舟曲县医院看望了因灾害受伤的群众,我用采访机录下了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特别是总理与受伤群众的对线号当天录下来的同期声,给次日早上6点半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做了一条录音新闻。为了更加直观,我今天把当时播出的音频带到现场,我们第一步来听一下。大家可能听到了,这条录音新闻有些平淡。就像电视的图像一样,声音是广播最基本的元素。这条新闻的前半部分,除了当时现场录下了直升机的声音,就没什么现场音响。因为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由于每一架直升飞机人数有严格限制,没能和坐同一架直升机到达现场,因此8号下午,第一次到灾害发生现场三眼峪沟的现场音响没有。后来这条新闻用了大量的总理开现场会的音响和我自己口播结合的方式把新闻中重要信息传递给听众。

  第二天也就是9号上午,又一次来到灾害现场三眼峪沟察看抢险救灾的情况,我紧紧跟在总理身边,录下了大量的现场音响。因此,9号当天晚上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和次日早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的第二条录音新闻“继续在甘肃舟曲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丰富多了。我们仍旧是来听一下。很明显,这条录音新闻听起来比上一条要丰富,虽然没有上一条时间长,但是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因为,音响,特别是环境音响很重要,有时候你需要口述30秒才能说清楚的现场环境,用现场音响来表现,可能不到10秒就够了。

  其实,除了按照广播的特点做录音新闻稿件以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特色,也是传统,就是每次跟随采访,若条件允许,根据录音素材,都会做一条相对软性一点的录音特写。也就是用某一个细小的场景或对话的现场录音,加上记者口播,最后反应出一个具体的信息。在这次舟曲报道的前期,电视上有一个总理俯身摸着一名灾区小女孩头,安慰她的镜头,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后来,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们在舟曲县城几经周折找到了这个名叫“刘雨濛”的小女孩,并跟随她的父母,找到了她,当时她在离舟曲县城十几公里外的一个藏族老阿妈的家里。我们当天连夜赶到了那里,采访了这个小姑娘。根据采访录音,我做了一条特写《我和说句话》,又和前方同事合作了另外一条特写《灾区的小哈达》。第一条所表达的主题和信息是给灾区群众以希望,第二条反映的主题是汉族和藏族群众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今天我把第一条录音特写带来了,再来听一下。